近日,人民日报发文“学好用好调查研究这门基本功”,文章说了一些关于现今调研团的事情。
(资料图)
人民日报文章
“为了接待省里下来的调研团,村里从一个多月前就忙活开了。”前不久,一名驻村干部在来信中反映了所驻村接待调研团的情况。据他说,调研团行走的线路、参观的点位、需要介绍的重点很早就精心安排好了,村里所有的准备工作也都是围绕这条线路进行的。
只打扫调研线路必经的道路,只粉刷沿线的房屋和院墙,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观意义的标志物整体迁移到线路上来,对线路经过的群众、家庭突击培训,以备突然询问……“整个调研成了一场各司其职、按部就班的‘实景演出’。”这名驻村干部说。
有读者来信反映,某地开展调查研究不下基层实地走访,反而向基层索要大量材料,仅一个单位提供的材料就装了好几箱。类似这样不进现场、不实地考察,而是守在办公室里看材料,靠“材料流转”“层层上报”代替实地调研的“调查研究”,令基层背上了沉重负担,又得不到有价值的信息,最终沦为形式主义。
还有的调研团脱离群众,看级别、要陪同,似乎规模越大,越能彰显其重要性。“我们调研团大概有20人,陪同人员却有50多人。每天都是六七辆中巴车浩浩荡荡开过。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,一天要跑七八个地方。每到一处,大家呼啦啦地围着讲解员,距离稍远一点的,连听讲器信号都没有,也不知道前面说了什么内容。”一名省直机关干部说,调研团太庞大,座谈会上每个人只能粗略讲讲,“最后抱了一大摞文件材料回去,在这些材料里裁裁剪剪、整合包装,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质量可想而知。”
对此我是这么看的:
这种形式主义 以及官僚作风听上去有些古老,但在如今社会依然会出现的问题。你可能会想,为什么在一个技术日新月异、信息透明的时代,还会有官僚作风这种问题?下面,咱们就从头说起。
首先,啥是官僚作风?简单说,就是那种过于重视形式、忽视实质,按部就班,不问效果的工作方式。这种作风,在历史上可能是为了维护某种稳定和秩序,但随着社会进步,它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。
首先,官僚作风大大降低了效率。我们都知道,现代社会最重视的是效率和效果,但是官僚作风往往过于追求过程,不注重结果。比如说,某个项目需要走好几层审批,每一层都要开会、报批,时间拖得久久,最后很可能因为这种繁琐的过程,项目失去了时效性。
再说,官僚作风也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。以前的新闻中就有报道,为了迎接上级的检查,基层的一些地方不得不做很多准备工作,但这些工作往往是“一过性”的,检查完了就没用了。这不仅浪费了金钱,更浪费了人力和时间。
但最重要的是,官僚作风可能导致决策失误。因为官僚作风下,决策往往基于“过去的经验”或者“既定的规矩”,而不是基于现实情况和未来的趋势。在这种情况下,决策容易失去前瞻性和创新性。
那么,在如今这个现代社会,为什么还会有官僚作风存在呢?
我觉得,首先,有些人可能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。他们觉得,按照规矩来,总不会出错。这种心态,其实是害怕承担责任,害怕冒险。但是,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,如果我们总是按照过去的方式来做事,那么就很难适应新的变化。
其次,官僚作风也可能是为了维护某些人的利益。因为这种作风可以使得决策过程变得不透明,容易为某些人提供了“操作”的空间。
但无论如何,我觉得,在现代社会,搞官僚作风已经不合时宜了。我们需要的是更加透明、高效、创新的工作方式,而不是那种过于重视形式、忽视实质的做法。现代社会,是一个注重实效的社会,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为人民服务、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工作方式。